?
A+ A-

智慧外交 樹立威望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5-01-06 15:52:44

  

  《晏嬰使楚》連環(huán)畫。

  臨淄古城。

  晏嬰向楚王描述“比肩繼踵”場景。

  晏嬰在外交方面展現(xiàn)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才能。出使楚國,機智應(yīng)對,捍衛(wèi)了國家尊嚴。他當場識破范昭的試探,成功讓晉國放棄了攻打齊國的計劃。出訪吳國,他一番言辭,委婉地批評了吳王不修國事、一心稱霸的思想行為,又弘揚了以法制德行治理齊國的主張。

  使楚受到侮辱挑釁 三次反擊維護尊嚴

  晏嬰使楚是婦孺皆知的故事。晏嬰奉命出使楚國,不想楚國門衛(wèi)讓晏嬰從狗洞里鉆進去,晏嬰不悅,反駁道:“原來這里是狗國,否則怎么會有狗洞?看來我來錯地方了。”楚王見狀,趕緊吩咐門衛(wèi)敞開大門,把晏嬰讓進楚國。

  楚王一計失敗,又生伎倆。他看晏嬰身量矮小,就嘲笑說:“難道你們國家沒有人了嗎,怎么只有你來?”晏嬰說:“我國的人揮汗成雨,比肩繼踵,怎么會沒有人呢?”楚王說:“那齊國怎么只派你這么個矮小的人來出使楚國?”晏嬰答道:“我們國家有個規(guī)定,不肖者出使不肖主,賢者出使賢主,我最不肖,就來出使最不肖主。”楚王被駁得啞口無言。隨行者害怕晏嬰遭到不測,但晏嬰不為所懼,談笑如常,說:“我既然要出使,就要把齊國的風(fēng)范帶出來。”

  過了一會兒,楚王請晏嬰赴宴。宴席上突然有兩個官差押著一個人說:“這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罪。”楚王就對晏嬰說:“你們齊國肯定喜歡偷盜!”晏嬰說:“您一定知道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我們齊國人在齊國沒人偷東西,到這里卻偷起東西來,說明你們這里養(yǎng)賊?。?rdquo;晏嬰聰明機智,以牙還牙,使得楚王無還手之力,既不辱使者的體面,又保持了國家的尊嚴。

  警惕晉臣僭越行為 通過外交解決爭端

  “折沖樽俎”是一個反映晏嬰外交智慧的成語,其背后故事涉及春秋末期的晉國和齊國之間的外交較量。春秋末期,晉平公意圖攻打齊國,派遣范昭前往觀察齊國的政治情況,然后再決定。

  范昭通過一些試行為試探齊國的反應(yīng)和態(tài)度。例如在酒宴上,范昭借著酒意向齊景公討要酒喝,齊景公便令侍臣將酒倒在自己的酒杯中遞給范昭,晏嬰注意到這一違反禮節(jié)的舉動,立即命令侍臣將酒杯扔掉,換上新的酒杯。這一行為不僅維護了君臣之間嚴格的禮節(jié),也向范昭展示了齊國的外交智慧和原則。因為這種行為被視為對君主的不敬。

  此外,范昭還試圖讓太師演奏只有天子才能享受的音樂,但被太師拒絕。這些事件反映了齊國對于禮節(jié)的嚴格遵守,以及對于任何可能威脅到國家尊嚴行為的警覺。

  范昭回國將這些經(jīng)歷報告給晉平公,強調(diào)齊國不可輕視,建議晉平公重新考慮攻齊事宜。范昭的報告基于他在齊國的觀察和體驗,認為齊國不僅政治上穩(wěn)固,而且在文化傳統(tǒng)和禮儀方面也非常嚴謹。

  范昭再三說齊國有這樣的賢臣,晉國若貿(mào)然進攻,勝算不大。因此,晉平公取消了攻打齊國的計劃。這件事也展示了古代中國的禮儀文化和國家間的政治較量,體現(xiàn)了晏嬰通過外交手段成功避免了國家之間的戰(zhàn)爭。

  孔子對此評價道:“不出樽俎之間,而折沖千里之外。”即在不超出酒席的范圍,而在千里之外制勝對方,突現(xiàn)了外交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折沖樽俎”這一成語不僅是對晏嬰外交智慧的贊美,也是對所有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國際爭端、避免戰(zhàn)爭行為的肯定。它強調(diào)了在外交談判中通過禮儀和維護原則來達到制勝的目的,是一種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外交謀略。

  委婉批評吳王不修國事

  借機弘揚齊國治國主張

  晏嬰出訪吳國,吳王說:“大夫您奉君主之命屈尊來到我國,給予我賞賜,我承受了,我希望私下里向您問一個問題。”晏嬰惶然不安地回答說:“我是北方國家地位低下的臣子,得以奉命來到吳國朝廷,我擔心說話不慎重被您的下級官吏譏笑,我還怕不知怎樣回答。”吳王說:“我對您早已久仰大名,今天才得以見到您,希望您讓我把話問完。”晏嬰離開座位說:“我恭敬地聽從您的吩咐。”

  吳王說:“國如何則可處,如何則可去也?”晏嬰對曰:“嬰聞之,親疏得處其倫,大臣得盡其忠,民無怨治,國無虐刑,則可處矣。是以君子懷不逆之君,居治國之位,親疏不得居其倫,大臣不得盡其忠,民多怨治,國有虐刑,則可去也。是以君子不懷暴君之祿,不處亂國之位。”吳王又問:“有長久保持國家威嚴強大的方法么?”

  晏嬰針對吳王內(nèi)政不修,卻熱衷稱霸的實際回答:“把人民的事情擺在前邊,把自己的事情放在后邊,強大的不危害弱小的,尊貴的不欺凌卑賤的,富裕的不傲視貧困的,百姓有才能,也一樣任用,官吏不侵奪人民,人民和諧,政治太平。不依仗威嚴強大壓制別人的君主,不依仗人多勢眾兼并別國的土地。實施法律是為了替社會禁止暴虐,所以世人不違背他的意志。用兵作戰(zhàn)是為了替眾人消除禍患,所以人民受勞苦不怨恨。這就是長久保持國家威嚴強大、不喪失掉這種局面的方法。不這樣做,國家就危險了。”

  說到此,吳王變了臉色,很不高興。于是晏嬰說:“我們國君交付的事情我已經(jīng)辦完了,我沒有犯砍頭的罪,請允許我告辭回去。”于是不再見吳王。

  晏嬰的這一外事活動既委婉地批評了吳王不修國事、一心稱霸的思想行為,又弘揚了以法制德行治理齊國的主張,有禮有節(jié)地完成了外事任務(wù),是其外交智慧的又一體現(xiàn)。

責(zé)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