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濰坊新聞網(wǎng) > 文學讀書

歲月印記 | 母親的針線笸籮

來源:濰坊新聞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23-12-19 10:07:37

母親的針線笸籮

◎鐘讀花

  一進冬天,我就常常想到母親,想到母親賴以守護冬天的那個針線笸籮。

  所謂“笸籮”,就是一個由藤條編制而成的圓形淺筐。開始是白色的,但經(jīng)過多年使用,歲月皴染,原本白色的藤條,漸漸變紅,終至醬紅色,像是裹了一層厚厚的包漿。笸籮內盛著的,是一位農(nóng)村家庭婦女日常用的針線工具,如針線、剪刀、頂針、錐子等。

  進入冬天,農(nóng)村就進入了所謂的“農(nóng)閑”季節(jié),但總有一些人“閑”不住,比如,像我的母親一樣的眾多家庭主婦。

  我母親的針線笸籮內,除針線、頂針、錐子外,還會堆積一些麻絲,一些碎布片、布頭等,都是平日里積攢下來的。這與她一冬的針線工作大有關系,這里面是有一定的程序性的。

  母親做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捻麻線。

  捻麻線,顧名思義,就是將散亂的麻絲“捻”成線。汪曾祺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寫他的祖母:“沒事時也總在捻麻線。一個牛拐骨,上面有個小鐵鉤,續(xù)入麻絲后,用手一轉牛拐,就捻成了麻線。”對,當年母親捻麻線,也是用這樣一個牛拐骨。笸籮放在高處,母親站立著,左手從笸籮中取麻絲,右手則轉動牛拐骨,麻線最后被母親纏成一團團,備用。汪先生還寫道:“我不知道她(祖母)捻那么多麻線干什么,肯定是用不完的。”汪先生不知道,而我是知道的,我知道母親捻麻線,是為了下一步的“納鞋底”。

  納鞋底之前,還要準備一樣物品,那就是“袼褙”。袼褙,是用碎布片“打”成的,鄉(xiāng)人謂之“打袼褙”——實則是“粘”,用漿糊將一塊塊碎布“粘”在一起。這就用得著母親笸籮中積攢的碎布片、碎布頭了。

  母親在堂屋中間,安一張飯桌,利用飯桌的平面,打袼褙。先在桌面上刷一層漿糊,然后將一塊塊布片粘在漿糊上。如果需要更厚一些,那就在前一層的基礎上,再糊一層。其技巧,就在于“平”——刷上的漿糊要均勻、平和,粘的布片也要厚度相仿,如此,方才不至于凹凸不平。布片粘好之后,就放在冬陽下晾曬,直到曬干為止。布片曬干后,從飯桌上揭下,就是硬邦、結實的袼褙。

  麻線、袼褙備好,就要納鞋底了。

  多少年之后,回想此事,我都覺得,納鞋底的過程,母親看上去是很享受的,她并不以此為累、為苦。

  針線笸籮就放在身邊、手頭,一把錐子、一把剪刀、一根針線,要使用什么樣的袼褙,就隨手用剪刀剪下一塊,一塊一塊疊在一起。針扎不透,就先用錐子鉆眼,然后,穿針走線。這樣的活兒,很細致,需要耐心,需要毅力。

  母親耐得下,一針一線地穿著,不斷拿針頭在頭發(fā)上劃幾下,借此“潤潤”針頭。她的臉上布滿了笑意,嘴中還不時地哼著歌兒,她唱的是電影《白毛女》里面的歌:“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

  門口,有一扇半截門,能擋住冬風,卻擋不住冬陽。母親拿一個腳凳,坐在門口處有陽光的地方。太陽曬不到了,她就轉轉腳凳,轉到有陽光的地方。納鞋底的時候,母親總是跟著太陽走。

  我猜想,此時的母親,心中必定也是充滿陽光的,那陽光,就是對兒女、對家人的愛。

  當然,母親的針線笸籮,不只是用來單純納鞋底,她還會做成鞋子,甚至于,她會在鞋子上繡出一朵朵花,當時謂之“鞋頭花”。

  大紅的花、大朵的花,女孩子們都喜歡。

  她還會縫縫補補,縫補那些舊衣服,縫補那些曾經(jīng)的破碎。用一針一線,串起母愛,用母愛,彌合孩子們的破碎。

  針線笸籮,從前農(nóng)家女人的陪伴,一個時代的記憶。雖然今天已不常見,但在回憶中,它仍然如花兒一般綻放,照亮舊時歲月的美好,照亮曾經(jīng)的樸素的母愛。

責任編輯:平小娜

濰坊日報社主辦   網(wǎng)站備案號:魯ICP備10207392號-1   魯公網(wǎng)安備 37070502000004號   新聞許可證編號:37120180034

新聞熱線:0536-8196500   廣告熱線:0536-8196033   郵箱:newswf@126.com   濰坊國際風箏會

版權所有:濰坊日報社(濰坊報業(yè)集團)   濰坊新聞網(wǎng)絡傳媒有限公司 ? 2007-2021   網(wǎng)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  “涉互聯(lián)網(wǎng)算法推薦”專項舉報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