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濰坊新聞網 > 文化雜談

讓古老文物煥發(fā)新活力

來源:濰坊日報   發(fā)布時間:2023-05-26 10:21:15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yǎng)。

  濰坊,道承齊魯、襟連海岱,是中華文明重要分支東夷文化的核心發(fā)源地。近年來,我市堅決貫徹落實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全面保護力度,扎實推進文物保護從數量增長走向質量提升。目前,全市已登記不可移動文物4099處,館藏文物51.9萬余件,歷史遺珍和紅色遺跡遺物星羅棋布分布在濰坊大地上,無聲勝有聲地向世界深情講述濰坊故事,永續(xù)千年文脈。

  文物不只是課本中的圖片、博物館中的靜物,也是鮮活的文化“生命體”。每一件文物都閃爍著中華民族獨具個性和特色的智慧光芒,成為我們觸摸過往、感知歷史、增強文化自信、延續(xù)歷史文脈的載體。與文物“對話”,不僅能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且能讓我們感受到弦歌不輟的傳承,激起思接千載的心緒,觸摸博大精深的文明。

  文物的活力在于融入生活、回歸社會、服務人民。讓文物“活”起來,就得讓文物融入人們可感、可知、可參與的日常生活中。從《如果國寶會說話》《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節(jié)目的熱播,到各大博物館文創(chuàng)產品的熱賣,再到云端博物館的蓬勃發(fā)展,無不折射出人們日趨豐富而多樣的精神文化需求。一個個文化現象啟示我們,文物活化利用,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chuàng)新。

  積極推動文物活化利用,讓更多文物“活起來”,這是時代的呼聲,也是群眾的期盼。面對這些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我們一方面要統(tǒng)籌推進文物保護、學科建設、學術研究、文化交流、文旅融合,讓文物這個鮮活的“生命體”真正“活起來”;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文物資源的數字化進程,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讓更多的文物走出庫房、走上展線,實現文物信息資源開放共享。此外,還要不斷拓寬傳播渠道,加強觀眾與文物之間的互動,讓古老文物在當代煥發(fā)新的活力。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文物是時間和歷史的偉大見證,當下我們?yōu)楸Wo文物所做的每一份努力,都將在歷史長河中得到彰顯。讓我們共同講好中華文明故事,為文物注入時代要義、賦予新的內涵,讓文物真正“活起來”。(孫瑞榮)

責任編輯:平小娜

濰坊日報社主辦   網站備案號:魯ICP備10207392號-1   魯公網安備 37070502000004號   新聞許可證編號:37120180034

新聞熱線:0536-8196500   廣告熱線:0536-8196033   郵箱:newswf@126.com   濰坊國際風箏會

版權所有:濰坊日報社(濰坊報業(yè)集團)   濰坊新聞網絡傳媒有限公司 ? 2007-2021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  “涉互聯(lián)網算法推薦”專項舉報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