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狗”、變裝,這屆大學生無聊時還可以做什么
來源:中國青年報 發(fā)布時間:2022-11-18 11:23:34
面對無聊,我們還可以這樣做:學習一項新技能,培養(yǎng)一個新的興趣愛好,練習正念,尋求陪伴,在與外界的聯(lián)結中感受意義。
---------------
這屆大學生,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了。有的人在宿舍養(yǎng)“狗”,明明是紙箱做的,也要像模像樣地配上食盆、狗糧,還要和隔壁宿舍比上一比,到底誰的狗狗更“乖”;有的人上演宿舍變裝秀,有些男孩子用塑料袋做出女裝,擺出比女孩子妖嬈得多的pose;有的人在微博、朋友圈大書特書“發(fā)瘋文學”,“連仙人掌都不知道,就不要亂說它是木瓜好嗎,再說一遍這個橘子叫獼猴桃”……
這是在做什么?
大家理解不了這屆大學生的行為也屬正常,畢竟這屆大學生,也不理解大學生活應該是什么樣。這幾年的大學生,隔三差五就可能上網課,傳說中的大師也見不到幾位;沒有“百團大戰(zhàn)”的社團招新和活動;不能隨意出入校門,有時候甚至不能隨意出入宿舍樓;即便在大城市,也看不上展、聽不上演唱會、逛不了名勝古跡……這樣待在校園里,實在太無聊了。
根據《牛津詞典》,無聊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因缺乏活動、喪失興趣而產生的一種消極情緒體驗。這種情緒狀態(tài)并不新鮮,漢代王逸就曾寫出“心煩憒兮意無聊”的詩句。在這種狀態(tài)下,大家想組織點活動、找點樂子,也是非常正常的,王逸選擇“嚴載駕兮出戲游”,而無法出游的大學生們則選擇了養(yǎng)“狗”、變裝……
雖然大家在寫發(fā)瘋文學時會說“我的好神挺精的呀”(由“我的精神挺好的呀”變換語序衍生而來),說“這屆大學學生精神狀況堪憂”時也是調侃,但無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消極影響,確實不容小覷。
無聊會給人的認知帶來消極影響。處于無聊狀態(tài)的人往往注意力渙散,容易出現認知錯誤,認知需求也會下降,不愿意去思考、推理,所以無聊的人往往沒法做好手頭的事;同時,做不好任務的低效能感、無意義感,又會帶來更多的無聊感,形成惡性循環(huán)。
無聊還常伴隨各種負面情緒,影響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多項研究發(fā)現,容易感到無聊的人,也更容易有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以及強迫、人際敏感等心理傾向?!读~刀》的一篇文章指出:2021年,疫情導致全球焦慮癥與抑郁癥患病率,上升了不止四分之一,這與無聊感也不無關系。
在消極認知和情緒的驅使下,無聊的人們可能會做出不良行為。養(yǎng)“狗”、變裝、發(fā)瘋文學這些大學生正在做的事,都是自娛自樂、不影響他人的;但研究發(fā)現,無聊和攻擊行為、賭博成癮、逃學輟學、藥物濫用、違章駕駛等都有顯著相關,所以,我們還是應該主動調節(jié)無聊,避免無聊帶來嚴重的消極影響。
除了開頭提到的這些大學生已經在做的事,當我們感到無聊時,還有什么調節(jié)方法呢?
我們可以練習正念,培養(yǎng)專注當下的生活方式。無聊往往與注意力渙散強相關,互相影響;而當我們能專注于一件事時,我們感受到的就是投入、效能感甚至心流體驗,而不會感到無聊了。如果不想練太刻意的打坐等,哪怕只是觀察一棵秋天的樹也可以,看一下葉片的黃綠層次,透過稀疏枝葉落下的光影,觸摸一下樹干,感受一下樹皮的粗糙手感,這樣專注在當下的感知覺上,注意力有處可依,我們就不會那么無聊了。
我們還可以作出改變,給生活帶來一點新鮮感。心理學研究發(fā)現,重復的簡單工作和生活會讓人產生無聊;要調節(jié)無聊,就要嘗試跳出簡單重復。比如,可以學習一點新的知識技能,培養(yǎng)一個新的興趣愛好。網絡已經讓學習這件事變得非常便利了,無論是想聽法律講座、詩詞鑒賞,還是想學烤蛋糕、跳街舞,網上都有大量的資源,足不出戶也能了解、嘗試新事物。
除了自己調整,我們也可以尋求陪伴,在與外界的聯(lián)結中感受意義。這些陪伴可以來自身邊的朋友,一起參與活動、分享快樂,讓我們感到安心;也可以來自網絡聯(lián)系的家人老友,和遠方的人相互分享身邊趣事,能同時帶給我們陪伴感和新鮮感。
和身邊的人一起嘗試點新事物,投入到現在的生活去吧,祝你克服無聊,擁有能被自己掌控的生活。
責任編輯:陳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