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山區(qū)以大田托管破解土地“怎么種”“誰來種”難題
來源:濰坊融媒客戶端 發(fā)布時間:2022-06-26 15:49:25
廣袤沃野土生金
——峽山區(qū)以大田托管破解土地“怎么種”“誰來種”難題
濰坊日報社濰坊融媒訊 時值“三夏”,麥收正酣,但在峽山區(qū)的麥田里卻見不到幾個人在田間勞作,只見自動收割機正在麥田中精準作業(yè),田埂上,無人機騰空而起,在麥田上空來回穿梭。眼下,又是一個豐收年。
“誰來種地”“怎么種地”“錢從哪里來”制約著農業(yè)規(guī)?;a經營,峽山區(qū)以大田托管推動農業(yè)規(guī)?;?、集約化生產破解農業(yè)發(fā)展難題,農民不用出錢出力,收入與村集體分成,收成分發(fā)到戶,讓“閑田”變“忙田”。
廣袤沃野土生金。目前,峽山全區(qū)已達成土地流轉意向23335畝,預計可為村集體增加收入460余萬元。
難題:
種地的人少、收入低
村集體收入低
鄭公街道依峽山水庫而設,42個行政村里有36個移民村,整體搬遷村16個,移民數量占全街道總人口的45%,在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村,每人還分不到一畝,最多的也不過二畝,加之種糧收入偏低,工業(yè)基礎相對薄弱,年輕人紛紛選擇外出打工。全街道4.07萬人口,留在家里的只有2萬人左右。
在人均耕地少、年輕人少、種地收入低的現實情況下,土地流轉成為農業(yè)規(guī)模化經營、社會化參與和市場化運作的必由之路。但是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農戶拿到手的土地轉包費并不高,村集體的收益也少到可以忽略不計,這就導致基層黨組織的工作難以開展,給農村的各項工作帶來了挑戰(zhàn)。
“原先我家里有四畝多地,我跟著孩子在城里住,地就包給別人了,每年每畝200元錢一畝,很少。”“我年紀大了自己種不了,也沒有生產工具,孩子不在家,地一直包出去,十年多了。”“原先村民只是把土地轉包給本村或者鄰村的農戶,不僅價格低,而且租金也很難保證及時到手。”6月25日,烈日炎炎,在峽山區(qū)中嶺村,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聊著過去。
中嶺村黨支部書記崔聯君說:“我們村1297戶人,村里大部分是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已經種不了地了,自己侍弄幾畝地也掙不著錢,而年輕人又不想回來種,所以村里這些地原先基本都是200元錢一畝包出去,收入很低。”如何帶領農戶和村集體增收,成為村“兩委”的難題。
破局:
黨建引領,集中流轉土地
引入企業(yè)規(guī)?;N植
撬動一地發(fā)展,需要一個行之有效的支點。峽山區(qū)探索“大田托管智慧服務模式”——各村黨支部成立合作社,集中流轉全村土地,引入企業(yè)通過規(guī)模化種植實現控本增效,糧田還沒有收獲時就先行付給村民下一年度的流轉費,收獲后再根據收成分別給村民和村集體分紅。
“過去每畝地收入200元,現在900多元。除了每畝600元流轉費,打了糧食每畝還有保底200元的分紅。”中嶺村村干部崔繼忠把家里的六畝多耕地全都流轉了出去,領到了3750元。不止村民能領到分紅,村集體也可以領到一定的分紅。
“大田托管智慧服務模式”是因地制宜的有效探索,峽山區(qū)前期多次邀請農業(yè)農村部調研組來峽山指導調研,精準解讀大田托管政策依據,確保政策明、方向清;多次到周邊縣市區(qū)觀摩學習大田托管經驗做法,找準比較優(yōu)勢,明確發(fā)展定位;成立工作專班,深入田間地頭、農宅民院,走訪座談黨員、群眾1000余人次,理清土地經營現狀,為制定大田托管實施方案提供詳實資料。在廣泛調研基礎上,區(qū)、街、村三級成立大田托管工作領導小組,各級書記作為第一責任人親自抓、靠前抓,全區(qū)整體推進。
峽山區(qū)黨工委、管委會把大田托管工作列入全區(qū)2022年度重大項目重點工程,實行臺賬化管理,制定三年攻堅考核辦法,對各街道進行量化考核。峽山區(qū)還把大田托管工作進展納入村黨組織書記“鄉(xiāng)村振興”擂臺比武重點內容,每季度開展一次觀摩點評,并與村干部工資待遇、評先樹優(yōu)等掛鉤,對大田托管成效明顯的村給予獎勵,村黨組織書記年度考核直接確定為優(yōu)秀等次。同時,區(qū)級財政設立專項資金,對村集體經濟增收明顯的街道實行獎勵。
充分發(fā)揮村黨組織的組織優(yōu)勢、動員優(yōu)勢,由村“兩委”負責土地流轉,廣泛吸納村民參與。各村每月主題黨日召開聯席會議,由村黨組織書記召集,村“兩委”成員、黨員代表、村民代表參加,社區(qū)黨組織派人列席,集體研究涉及大田托管的重要事項和難點問題。在黨委推動、支部帶動下,激發(fā)黨員先動。村“兩委”干部簽訂責任書,帶領黨員創(chuàng)辦合作社,黨員充分發(fā)揮表率作用,在面上形成了示范效應,迅速打開了工作局面。以中嶺村為例,目前村民參與大田托管的超過70%,數量還在擴大。
共贏:
土地“活”起來,集體“富”起來
鄉(xiāng)村“興”起來
“現在村里共610畝連片土地交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集中,再由被委托合作社管理,村里每年每畝地托管收益200多元,扣除費用,其余可以進行村公共事業(yè)建設。”崔聯君介紹。
一位村民則補充道:“最重要的是,把我們家的勞動力全部解放出來了。我在當地干點建筑活兒,每個月至少也有六千元的收入;我老伴在城里一家超市干點零活,每個月也能賺3000元;兒子一家也有固定工作。我們全家雖沒有種地,但地也沒撂荒,我們外出掙錢,流轉土地的收入基本就夠了家里柴米油鹽的開銷”。
村民獲益,村集體增收,誰來實現產出效益呢?濰坊市峽山區(qū)忠信農機專業(yè)合作社主任黃德忠介紹:“我們是被委托管理土地的農業(yè)社會化服務組織,托管2萬余畝大田全程耕種收銷管理,我們熟悉當地土質、墑情,包括病蟲害發(fā)生規(guī)律,擁有成熟現代農業(yè)技術,中嶺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代表土地委托一方帶地入股,與合作社對接,雙方權利、義務明晰,執(zhí)行有力,可以放手專業(yè)操作,夏秋兩季糧食收入中每畝可產出2500元到2800元的收入。”
此外,針對農戶勞動力不足、不懂種植技術等情況,根據農戶耕種需要,托管企業(yè)提供勞務、技術、農資等菜單服務供農民選擇,經測算,畝均種植成本下降12%、糧食增收10%,化肥、農藥分別減量30%、20%,有效降低了農戶生產成本。
被委托方需要預支給農民托管土地收益,加之大田管理的先期投入,啟動資金需求大怎么辦?
“是由省農擔公司協調解決。”鄭公街道黨工委書記王建軍說,“省財政廳下屬的山東省農業(yè)發(fā)展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專門保障土地托管等農事資金借貸,這種貸款利率優(yōu)惠、政府貼息。”
以大田托管的模式轉變農業(yè)經營服務方式 ,為糧食安全生產保駕護航。王建軍說,“我們考慮街道所有村子的土地,要拿出六成多連片易耕作土地種糧食,以政策吸引力保證國家糧食安全。”
三農工作的要素在于人、錢、物。現在農村的年輕人都往城里走,在“人”這個要素上,農村沒有優(yōu)勢。如果村集體再沒有集體收入,工作就很難開展,也談不上帶領大家致富。峽山區(qū)立足農村不缺的“物”——土地,盤活土地資源,帶來源源不斷的溢出效應。
“我們在土地集體流轉過程中,把農戶的增收和村集體的增收捆綁為一個整體,這樣就能有利于發(fā)揮村黨支部在基層的組織作用,既增加了農民收入,也解決了基層組織和群眾聯系不密切的難題,還推動了土地規(guī)模種植的進程,這種托管模式我們還要進一步完善,大面積推廣,為鄉(xiāng)村振興做有益的嘗試。”峽山區(qū)農業(yè)農村和水資源局副局長李聯河說。
盤活農村資源、激發(fā)農村活力。峽山區(qū)以大田托管破解土地“怎么種”“誰來種”難題,實現了農戶、承包經營者和村集體的多贏,為破解農村基層治理難題做出有效探索。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石瑩/文圖
責任編輯:封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