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A-

軍事折里武將受舉薦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2-05-26 10:48:26

  鞠殿華史料

  傅振邦履歷

  清代二百余年間,濰坊大地人才輩出,文武并茂,孕育了高密薛氏、昌邑傅氏等眾多武將世家。從清代諸多軍事類奏折里,我們可以一睹當年濰坊籍將士的耀眼風采。

  薛瓀政績卓著被舉薦乾隆承認之前看走眼

  薛瓀,字山輝,號東軒,一號玉亭,潮州總兵薛受益子,世襲騎都尉加一云騎尉世職,官臺灣總兵。

  雍正間薛瓀任藍翎侍衛(wèi),后以游擊發(fā)往湖廣。雍正十年(1732),湖廣總督邁柱題授湖南鎮(zhèn)竿營游擊。薛瓀在鎮(zhèn)竿政績卓著,離任時當?shù)厝?ldquo;咨嗟流涕,彷徨奔走”,為立去思碑,稱頌道:“視吾竿如其家,視吾竿之事如其家事,視吾竿之士卒如其家之子女。”后任湖廣總督史貽直以“漢仗好,人去得”上折保舉,奉旨引見,乾隆皇帝對他的評價是:“中平,副將去得,總兵不可”。得授山西潞澤營參將,經(jīng)史貽直題請留任湖南,乾隆二年(1737)授湖南桂陽營參將。

  乾隆五年(1740)薛瓀升靖州協(xié)副將,乾隆十一年(1746)升浙江黃巖鎮(zhèn)總兵,署都督僉事。其友人王瑋贈詩云:“君家神箭定天山,楊仆樓船直等閑。節(jié)鉞平臨滄海闊,旌旗遙出浙江灣。”入京引見時,乾隆皇帝朱批說“竟可”。不得不說,乾隆皇帝當初也看走了眼,認為薛瓀頂多是個副將的材料,不料薛瓀在總兵任上也是游刃有余。乾隆十二年(1747)十一月改任福建建寧鎮(zhèn)總兵。乾隆十三年(1748)七月臺灣總兵一職出缺,時任閩浙總督喀爾吉善上折舉薦薛瓀:“老成歷練,才識舒展,撫御弁兵實屬有方,實堪勝海外重鎮(zhèn)之任。”遂于同年閏七月授臺灣總兵,次年病卒。

  鞠殿華驍勇善戰(zhàn)受咸豐皇帝嘉許

  鞠殿華,字秋亭,安邱人,道光十五年(1835)武探花,恩賞二等侍衛(wèi),道光二十四年(1844)選補直隸提標中軍前營游擊,咸豐間以軍功累升大同鎮(zhèn)總兵,賞加提督銜。

  咸豐二年(1852),兵部推升鞠殿華為陜西延安營參將,引見后奉旨留直隸以參將補用。同年七月,協(xié)辦大學士、直隸總督訥爾經(jīng)額以“營伍諳練,操守認真”上折舉薦,授直隸提標中軍參將。不久隨欽差大臣琦善南下?lián)P州鎮(zhèn)壓太平軍,鞠殿華攻破揚州西北太平軍營壘,又收復儀征。以軍功升大沽協(xié)副將,連續(xù)擊敗瓜州太平軍,賞帶花翎及巴圖魯稱號。咸豐四年(1854)二月二月二十二日琦善奏報軍情折說:“查直隸帶兵官惟提標中營參將鞠殿華,陷陣沖鋒,不避艱險,其驍勇善戰(zhàn),一時殆罕其匹。自上年到揚以來,戰(zhàn)功屢著,洶屬戎行中尤為出色之員。此次直隸弁兵紛紛逃走,而提標中營逃兵尚少,現(xiàn)在良將難得,不得不為朝廷愛惜人才。”咸豐皇帝在二月二十八日的朱批中說:“鞠殿華在二年夏間推升陜西參將,引見時朕見其漢仗好,箭射有準,特旨仍留直隸,不料該員能如是出力。雖有逃兵,亦難吹毛求疵。”

  咸豐六年(1856),鞠殿華隨欽差大臣德興阿收復揚州,升大同鎮(zhèn)總兵,命在德興阿軍營幫辦軍務。圍瓜洲時受傷,仍裹創(chuàng)力戰(zhàn),克之,賞提督銜。后因太平軍攻克浦口、揚州,被革職留任。

  清史館所修《鞠殿華傳》稱:“鞠殿華勇敢善戰(zhàn),但性情暴戾,好凌辱將士。”翁同書在咸豐六年(1856)六月二十日的家書中曾提及鞠殿華:“鞠殿華者,男極愛之。然馭下過酷,都守以下無不毒捶,致帳下反戈相向。又如禁民耕種,擅殺良民數(shù)十人,至及婦人黃口,豈良將所為乎?但究系勇將耳。”后來鞠殿華終因凌辱將士而引禍。咸豐九年(1859),其屬下游擊冷震東受其凌辱自縊而死,鞠殿華亦畏罪自盡,一代名將竟如此了結,令人惋惜不已。

  傅振邦屢立戰(zhàn)功,咸豐皇帝表揚“謀勇兼優(yōu)”

  傅振邦,字維屏,號梅村,昌邑蟲埠村人,道光十六年(1836)武進士,咸豐同治間,長期與太平軍、捻軍作戰(zhàn),屢立軍功,歷任云南提督、直隸提督、湖北提督,卒謚“剛勇”,為清末名將。

  傅振邦一生,身歷軍行二十六年之久,轉戰(zhàn)十一省,血戰(zhàn)數(shù)百,收復大小城池十余座。咸豐三年(1853),因追擊太平軍有功,賞綽克托巴圖魯勇號。咸豐六年(1856),時任徐州總兵的傅振邦率軍收復溧水縣城,咸豐皇帝頒布上諭,表揚傅振邦“盡心籌畫,剿辦有方,實屬謀勇兼優(yōu)”。傅振邦也由此賞加提督銜。

  咸豐十一年(1861),捻軍攻入山東,在高密籍御史任兆堅的舉薦下,在籍養(yǎng)傷的傅振邦奉旨辦理山東登萊青防堵事宜。傅振邦“帶病強起,輕騎減少從,先赴青州,次往登州”,與諸城、膠州、掖縣、黃縣等縣共商防御策略,“力行堅壁清野之法,小圩并于大圩”,并勸富戶捐獻槍炮火藥,挑選壯丁備戰(zhàn)。八月間,捻軍“大股深入東府,賊數(shù)萬眾,盤踞高陽一帶,囤積糧草,意圖盤踞”。傅振邦恐家鄉(xiāng)一帶村莊遭蹂躪,派舊部傅振鰲等與高密知縣文熙合議,率領昌邑、高密、安邱三縣團練,“乘夜襲破賊圩,三次疊擊,由高陽之東北迎風村、鮑家屯,東南之譚家營(皆在今高密境內),復毀其三壘,斬級共五百六十名。次日列陣,連戰(zhàn)數(shù)仗皆捷”。捻軍遂分兩路南逃。

  光緒九年(1883)正月,時任湖北提督的傅振邦因傷疾獲準回鄉(xiāng),二月正式去職扶病登程,三月三十日回歸故里,四月十二日與世長辭。“閭里聞知,莫不感泣”。后奉旨祀古北口昭忠祠,原籍昌邑建專祠紀念。

  傅振邦一族出任武職者甚多,亦有多人殉國。傅振甲,以武舉任衛(wèi)守備,咸豐間在杭州殉難,賜云騎尉世職。傅振鰲、傅彤飏、傅振京,俱以軍功保舉參將。傅萬清,登州中營游擊,加副將銜。傅廷臣,官宜昌總兵,署湖北提督。傅介壽,官直隸通州副將,加總兵銜。甲午戰(zhàn)爭中,傅振邦次子傅鳳翔及族人武生傅朋壽、外委傅介福皆在平壤壯烈殉國。

  宋占魁之母五世同堂,巡撫上折請求旌表

  宋占魁,原名兆法,字捷臣,又字冠杰,號梅村,昌邑人,光緒十二年(1886)丙戌科武會試中式,殿試一甲第一名,成為清代濰坊少有的武狀元。清代濰坊籍武鼎甲共有四人,除宋占魁、鞠殿華外,青州丁殿祥,嘉慶十九年(1814)武狀元,官廣西全州營參將。高密人單登龍,順治十二年(1655)武榜眼,官江南提督。

  宋占魁中武狀元后,欽授頭等侍衛(wèi),欽派大門當差。光緒二十一年(1895),期滿后由兵部帶領引見,奉朱筆圈出,授山西平陽營參將,次年調署山西撫標中軍參將。光緒二十七年(1901),山西巡撫岑春煊以“干練精明、曉暢戎伍”舉薦,正式補授山西撫標中軍參將。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六月,時任山西巡撫毓賢命宋占魁兼帶撫標練軍步隊管帶。同年七月,毓賢以宋占魁之母張氏年屆八旬、五世同堂,上折請求朝廷給予旌表。宋占魁之母被賞給銀十兩,緞一匹。次年,新任山西巡撫岑春煊代宋占魁上折謝恩。

  本期圖片由李金科提供

責任編輯:邢敏

數(shù)字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