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A-

綠色出行之路 中國越走越寬

來源:中國經濟網   發(fā)布時間:2022-05-05 09:50:28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自從有了新能源公交,城市噪音小了,乘客體驗更加舒適;在福建省廈門市,通過設置人車分流等候區(qū),“行人、單車路口相擠”等難題迎刃而解;在廣東省廣州市,市民搭乘順風車,已成為城市出行新潮流……

  為推進實現“雙碳”目標,中國始終堅持做能耗排放“減法”、做低碳交通“加法”,積極開展綠色出行創(chuàng)建行動。

  近年來,各地各部門著力改善綠色出行環(huán)境,聚焦提升公共交通服務品質,人們對選擇綠色出行的認同感、獲得感和幸福感持續(xù)增強。如今,綠色出行之路,中國越走越寬闊。

  性能優(yōu)、政策好——

  新能源車加速推廣

  當減污降碳成為一種社會新風尚,新能源交通工具的優(yōu)勢自不待言。近幾年,中國交通運輸行業(yè)著手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推廣新能源汽車的使用,大力調整運輸結構,取得顯著成效。

  “車輛一次性充滿需要53千瓦時電,能行駛400公里,差不多能滿足一周的通勤。”家在貴州省貴陽市的李宇楠日前購買了一輛長安逸動EV新能源汽車。他表示,換了新車后,在城區(qū)日常使用并不會有里程焦慮,而且低廉的使用成本也令他感到滿意。

  中國汽車工業(yè)協會數據顯示,今年1至3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129.3萬輛和125.7萬輛,同比增長均為1.4倍,市場占有率達19.3%。截至去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784萬輛。

  新能源汽車行業(yè)持續(xù)升溫的背后,是業(yè)內企業(yè)強化技術攻關的持續(xù)探索。電池突破零起火技術、打造“七合一”智能整車域控制器……以長安新能源汽車為例,在新能源領域,其已構建行業(yè)領先的研發(fā)能力,累計突破核心技術400余項。

  “真金白銀的優(yōu)惠政策,對加速產業(yè)發(fā)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我們公司也獲得了不少直接實惠。”長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企業(yè)共收獲三大利好:一是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給予財政補貼。二是免征購置稅、減免車船稅。三是政府給予科技研發(fā)專項資金支持,鼓勵企業(yè)不斷提升產品性能。

  在中小城市,配套設施的完善程度,是影響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意愿的重要因素。

  “新能源汽車剛買回來,供電公司就上門指導我用手機報裝充電樁,第二天就完成了接電。”4月中旬,家住湖北省鄂州市葛店鎮(zhèn)的吳鵬體驗了一把“快捷服務”。

  為更好服務新能源汽車車主,國網湖北電力加大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努力提升服務轄區(qū)社會能效水平,今年1至3月,新投運充電站42座、充電樁212臺,改造升級充電樁174臺。

  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最新統計顯示,截至2月底,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達286.4萬臺,同比增加62.9%。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蘊認為,隨著充換電等配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新能源汽車消費有望保持快速發(fā)展趨勢,助力交通領域實現“雙碳”目標。

  “公共交通優(yōu)先”無疑是踐行綠色出行的重要方式。如今,不少地方還著力提高新能源城市公共汽電車比率,合理布局建設充換電設施。

  今年以來,臨沂市不斷改善新能源公共汽車服務設施,方便群眾出行。臨沂公交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新增的新能源公交車具有電耗更低、續(xù)航里程更長、噪音小等優(yōu)點,不僅能夠有效減少城市環(huán)境污染,還能為廣大乘客提供舒適、安全的綠色出行服務。

  “現在的新能源公交車太方便了,車內空間寬敞、環(huán)境整潔,行駛也比原來的公交車更平穩(wěn)。”山東省臨沂市市民劉雨晴說,新能源公交車是一項為老百姓辦的實事、好事,為政府點贊。

  交通運輸部印發(fā)的《綜合運輸服務“十四五”發(fā)展規(guī)劃》提出,到2025年,城市公交、出租汽車、城市物流配送領域新能源車占比分別達到72%、35%和20%。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下一步,要繼續(xù)保障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穩(wěn)定運行,加大推廣應用力度,啟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城市試點,協同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方式多、效果強——

  數字技術深度賦能

  近年來,基于綠色共享理念,在數字科技支撐下,中國城市交通運營效率和服務能力穩(wěn)步提高,在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方面作用突出。

  “我是共享單車的鐵桿用戶,日常通勤一般都會選擇騎行,這樣省時又環(huán)保。”福建省福州市市民馬光認為,在“雙碳”背景下,互聯網出行服務平臺正為減緩交通壓力貢獻力量。“騎行共享單車,可以讓我們用戶深度參與環(huán)保節(jié)能,看著不斷累積的減碳量,我會很有成就感。”

  2021年9月,生態(tài)環(huán)境部環(huán)境發(fā)展中心發(fā)布的《共享騎行減污降碳報告》顯示,5年來,美團單車及電單車用戶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18.7萬噸,相當于減少了27萬輛私家車行駛1年的碳排放量。

  隨著綠色出行深入人心,順風車行業(yè)愈發(fā)受到認可。“現在我上班經常乘坐順風車,休息更好不說,還能減少碳排放。”浙江省杭州市的“職場孕媽”林涵認為,在出行方式日益智能化、共享化的背景下,順風車行業(yè)的環(huán)保節(jié)能功效不容小覷。

  嘀嗒出行發(fā)布的《順風車“零碳出行”調研報告》顯示,每周“順風出行”3次以上的受訪者占比近七成,98.12%的受訪者愿意引導身邊人踐行綠色低碳理念。

  與此同時,許多企業(yè)還在深化對公共交通數據的挖掘利用,推動交通出行場景數字化。去年11月,騰訊地圖率先上線“‘綠色出行’公交門戶”功能,實現“一張圖”打通用戶公交出行全場景。

  記者點開“綠色出行”頁面發(fā)現,全新的公交線路圖一目了然——原有的其它地點信息被精簡,公交站、地鐵站、火車站等交通樞紐,視覺呈現效果變得更加明顯。據了解,未來這張“公交底圖”還將添加更多“動態(tài)能力”,例如公交車在地圖上的實時行駛狀況、公交站點的用戶心情互動等,由此實現靜態(tài)道路信息與動態(tài)公交車流、社交信息流的有效融合。

  一些地方政企也聯手利用數字技術,創(chuàng)新激勵機制,激發(fā)居民綠色出行意愿。

  2020年9月,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北京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局聯合高德地圖等共同啟動“綠動全城”行動。市民注冊參與行動后,采用公交、軌道、步行方式出行,自動轉換為相應的碳減排量,并可兌換公交卡、代金券,或捐贈環(huán)保公益活動。截至今年3月23日,活動正式注冊用戶超100萬人,月活躍用戶42萬人,累計碳減排量近10萬噸。

  在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指導下,去年9月,美團以低碳出行為核心場景,啟動了數字人民幣試點活動。據悉,數字人民幣試點地區(qū)用戶可報名參加活動,通過數字人民幣紅包免費使用共享單車,累計的騎行次數還可換取更多數字人民幣獎勵。

  近日,試點活動交出的“綠色半年報”,令人眼前一亮。數據顯示,上線半年,試點活動已吸引超過1000萬用戶,這些用戶累計產生超過7000萬綠色騎行公里數。

  “此次試點活動是通過數字人民幣倡導綠色低碳出行的有益嘗試。”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指出,活動為公眾提供了更加綠色普惠的選擇,公眾又將對數字人民幣的熱情轉化為了綠色出行的動力。

  業(yè)內人士預測,下一步,數字化在幫助公眾實現可量化碳減排的同時,還能基于數據和技術優(yōu)勢,帶動上下游產業(yè)鏈的低碳綠色轉型,比如在助力綜合立體交通網搭建等方面也將發(fā)揮更大作用。

  更方便、更快捷——

  慢行系統日趨完善

  “春暖花開的西安,真的很美。每天坐在車里,看不到這么美的風景。最近溫度適宜,騎車既不用堵在路上,還能鍛煉身體、保護環(huán)境,真是一舉多得。”清明假期結束后,陜西省西安市市民徐揚一改往常開車上班的方式,開始騎行上班。

  “在飽受交通擁堵困擾后,現代都市人的出行開始轉向城市慢行系統。”西安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研究所所長周榮解釋,城市慢行系統是把步行、自行車等慢速出行方式作為城市交通的主體,有效解決快慢交通沖突等問題的城市交通體系。

  騎行是慢行系統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同類別的自行車道,面向各種不同需求的出行人群,各司其責,既保障健身休閑的需要,又滿足通勤轉換的功能。

  為釋放更大的城市交通資源,福建省廈門市架設起全國首條、世界最長的空中自行車專用道。從2020年起,市民賴婷思發(fā)現了這一通勤選擇——沿空中自行車道騎行2.7公里去上班。“一開始只是抱著試一試的態(tài)度,沒想到騎下來方便又快捷。”她說,自行車道全程沒有紅綠燈,也沒有機動車干擾,上班只需要短短十幾分鐘。

  記者了解到,自行車道全線設置出入口11處,除了與快速公交站接駁,還與11個普通公交站點及2個地鐵站點接駁,方便騎行者隨時換乘。此外,車道還設有專門休息區(qū),可以供市民停車休息、觀賞風景。

  雖然,設置自行車專用道是騎行者眼中的最佳方案,但眼下,在交通量較大的城市中心區(qū),系統綜合的提升改造更為現實。在這方面,很多城市都交出了不錯答卷。

  “這條路改造后,走起來‘利索’多了!”家住北京市通州區(qū)的唐心忠每天都會途經梨園中街,他對這條道路的變化深有體會。2021年,梨園中街啟動改造,原先的行道樹位置改建為道路分隔帶,原有步道位置改建為獨立的非機動車道,在道路紅線內最外側綠地新建人行道。如此一來,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各行其道”,互不干擾。

  “現在出了地鐵站,直接掃碼騎車,很快就能回學校。”在浙江省杭州市農林大學地鐵站外,學生小張很快找到了一輛共享單車。此前,因地鐵站原有的非機動車泊位難以滿足師生出行需求,高峰期間,部分非機動車經常無處可停。

  為此,2021年,杭州市臨安區(qū)城管局建立專班,對地鐵站現有停車場、周邊閑置空地進行全面摸底,并利用無人機進行航拍繪制地形圖,增加泊位200余個,有效解決了非機動車亂停放難題,讓“最后一公里”出行更加順暢。

  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慢行系統的建設中,慢行步道也為市民綠色出行提供了便利。

  花團錦簇、綠樹成蔭……在云南省安寧市,螳螂川慢行步道是處處皆景的生態(tài)綠道。“這條與螳螂川河流相鄰的健康步道更加靜謐,沿線配備了休息區(qū)、觀景臺等,適合喜歡觀景、休閑散步的市民。”安寧市城市管理局園林綠化管理科科長蔣祁說。

  據介紹,在建設慢行步道時,昆明市相關部門統籌規(guī)劃,盡可能使步道與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昆明市圍繞星海半島、寶豐半島、福保半島三個半島建設環(huán)滇池慢行步道,已于去年年底實現全線貫通,目前正進行慢行步道的局部優(yōu)化工作。

  “慢行步道空氣好、景色美,不同的季節(jié)有各種花開,每次到這里散步,我都覺得很幸福。”談到昆明市最近幾年增加的慢行步道,市民李迅飛感慨地說。

責任編輯:封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