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面支撐強韌性 人民幣匯率創(chuàng)逾三年新高
來源:大眾網 發(fā)布時間:2021-12-09 16:24:29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電 《中國證券報》9日刊發(fā)文章《基本面支撐強韌性 人民幣匯率創(chuàng)逾三年新高》。文章稱,央行全面降準實施在即,在岸和離岸人民幣匯率8日攜手沖高,雙雙突破今年5月末高點,創(chuàng)2018年5月以來新高。業(yè)內人士認為,出口高景氣、外資流入、貨幣政策穩(wěn)健等因素為人民幣匯率運行中樞的穩(wěn)定提供支撐。臨近年末,企業(yè)集中結匯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民幣匯率較快升值,季節(jié)性和交易性因素的影響未必可持續(xù)。雖然一些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將有所調整,但是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的趨勢不改。
波動中保持升值勢頭
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8日高開高走。截至16時30分,收盤報6.3535元,較前收盤價升值143基點。在夜間交易時段,人民幣匯率進一步走高,一度升破6.35元,創(chuàng)2018年5月以來新高。離岸人民幣匯率盤中升破6.35元,創(chuàng)逾三年新高。
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在波動中保持升值勢頭,4月至5月及10月至今先后上演兩輪較明顯的升值行情。統(tǒng)計顯示,截至8日16時30分,今年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累計升值約3%,同期美元指數上漲約7%。在美元走強,促使多數非美元貨幣貶值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逆勢走出獨立行情。
中國貨幣網數據顯示,截至12月3日,反映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加權平均匯率變化的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報102.66,處于2015年12月以來的高位,較2020年末上漲8.25%。
華創(chuàng)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說,9月以來人民幣匯率與美元指數走勢呈明顯背離態(tài)勢,美元指數反彈,人民幣匯率不貶反升,人民幣一籃子匯率指數處于強勢水平。
中國人民銀行6日宣布,決定于1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共計釋放長期資金約1.2萬億元。然而,大額流動性釋放在即,似乎并沒有影響人民幣匯率的強勢表現。7日以來,人民幣匯率呈加速升值態(tài)勢。
眾人拾柴火焰高
人民幣匯率的表現為何如此強勁?分析人士認為,從長期看,人民幣匯率的韌性源自基本面。從短期看,人民幣匯率的強勢較多受季節(jié)性和交易性因素的推動。
出口高景氣促進經濟穩(wěn)健運行這一基本面因素,構成人民幣匯率穩(wěn)健運行的底色,這也被視為推動人民幣匯率走出獨立行情的關鍵因素所在。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鐘正生說:“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壓力測試’下,我國經濟的穩(wěn)定性和較強的出口競爭力凸顯,支撐著人民幣匯率的中樞。”中國銀行研究院報告分析,我國國際收支順差擴大,支持人民幣在全球非美元貨幣中表現較為強勢。
此外,一些機構人士認為,外資流入較快增長、貨幣政策維持穩(wěn)健取向等也對人民幣匯率近期表現提供了支撐。
在“穩(wěn)”字當頭的大背景下,分析人士認為,短期人民幣匯率的“強”較多受到季節(jié)性和交易性因素的影響。年底是傳統(tǒng)出口旺季,外貿企業(yè)結匯需求增多。在人民幣匯率短期偏強運行的情況下,前期積壓的結匯需求可能會加快釋放。“最近人民幣匯率走勢強勁,也與年底前出現的結匯通道擁擠效應等因素有關。”銀河期貨有限公司研究員萬一菁表示,年終歲末,人民幣匯率保持強勢,易引發(fā)結匯通道擁擠效應,而這一效應又會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匯率走高。
對于此次降準,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強調,穩(wěn)健貨幣政策取向沒有改變,此次降準是貨幣政策常規(guī)操作。一些分析人士認為,此次降準凸顯貨幣政策自主性,不會給人民幣匯率帶來明顯貶值壓力,反而有助于適度緩解短期人民幣匯率快速升值的壓力。
雙向波動成常態(tài)
在業(yè)內人士看來,短期人民幣匯率升值行情可能未結束,但這并不意味著雙向波動的趨勢發(fā)生了改變,影響人民幣匯率運行特別是可能帶來下行壓力的因素依舊不少。
當前是傳統(tǒng)的海外消費旺季,海外疫情反復持續(xù)施壓供給端和供應鏈。旺盛的海外需求對我國產品供給的依賴,將支持我國出口保持較高增速。從這一角度看,人民幣匯率可能將保持偏強運行特征。
不過,分析人士提示,不能就短期走勢作線性外推,簡單地認為人民幣匯率會持續(xù)單邊升值或貶值。事實上,近年來市場表現已反復證明,雙向波動是人民幣匯率運行的大趨勢。
“人民幣匯率仍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相對穩(wěn)定,保持雙向浮動基本格局。明年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的區(qū)間可能比今年寬。”萬一菁說。
近期召開的全國外匯市場自律機制第八次工作會議強調,目前全球經濟金融形勢復雜多變,主要經濟體央行貨幣政策開始調整,影響匯率的因素較多,未來人民幣匯率既可能升值,也可能貶值,雙向波動是常態(tài),合理均衡是目標,偏離程度與糾偏力量成正比。(完)
責任編輯:陳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