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A-

培養(yǎng)孩子的自覺性 試著這樣做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1-06-15 09:44:34

  ◆家庭教育

  追在孩子后面喂飯,因為孩子寫作業(yè)磨蹭而暴怒……什么時候孩子才能自覺啊?當家長發(fā)出這樣感嘆的時候,首先要完成一個非常重要的思維上的轉變。如何轉變,進而“收獲”一個自我負責的孩子?南京市心理學科帶頭人,國家注冊系統(tǒng)心理咨詢師王雁提出了一些建議。

  遵循“當事人原則”

  家長應該先厘清一個概念:自我負責。自我負責就是作出選擇,承擔后果。自己知道這是自己的選擇,不管隨之而來的是什么,都是自己需要承擔的后果。

  如何培養(yǎng)一個自我負責的孩子呢?首先就是要遵循“當事人原則”。簡單來講就是理清任務的當事人是誰,無論是學習還是健康,個人成長還是未來發(fā)展,孩子都必須充分接受他是這些事情的當事人。

  孩子小的時候需要家長照顧他們的飲食起居,但當孩子自我意識開始發(fā)展的時候,就需要慢慢培養(yǎng)他們自我負責的能力了。很多時候家長迫于時間壓力會忍不住代替孩子來解決問題,孩子從不情愿到理所當然地享受父母照顧的便利,這就是造成以后孩子磨蹭的根源。

  第一步,家長需要通過責任轉換法,把責任交給孩子,并且信任他們的能力。任何人做事情都有自我的心理動機,這個動機可能是外部動機也可能是內部動機。以寫作業(yè)磨蹭為例,來看看如何發(fā)現(xiàn)孩子的動機,并利用內驅力進行責任轉換。

  寫作業(yè)磨蹭,最著急的不是孩子,而是陪讀的父母。家長可以換位思考,有什么理由讓我必須早寫完作業(yè)呢?這樣做我能有什么好處。然后把可能的好處列出來,找到孩子的需求,并且讓他們享受主動選擇帶來的好處,強化他主動選擇的意愿。比如,孩子早點完成作業(yè)可以換取玩耍的時間。這可以讓孩子收獲掌控感同時也得到被尊重被信任的情感體驗。

  讓孩子承擔一次后果

  養(yǎng)育自我負責的孩子第二步:允許孩子承擔自己選擇的后果,這稱之為:自然懲罰法。就是當孩子出現(xiàn)過失的時候,父母不主動懲罰孩子,而是讓孩子自己承擔過失帶來的后果。

  想想在孩子不配合的時候,我們通常的反應模式是什么:生氣、冷落、講道理。這些反應模式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講一百遍道理,不如讓孩子承擔一次后果。在這里,需要區(qū)分“自然后果懲罰”和“消極后果懲罰”兩種方式。比如:擔心孩子被熱水燙傷,在提醒的基礎上,孩子還是因為好奇被熱水燙到就是自然后果懲罰,而家長把孩子的手放到熱蒸汽上體驗就是消極后果懲罰,這會給孩子帶來極大恐懼,不可取。

  允許孩子承擔自己選擇的后果主要是培養(yǎng)孩子自我負責的情感體驗,并不是為了打擊孩子或者真的懲罰孩子。比如孩子不想寫作業(yè),我們能用的方法都試過了,可孩子還是不愿意寫,那就允許孩子帶著未完成的作業(yè)到校。如果擔心老師的處理方式,可事先和老師溝通,讓孩子體會到自己不寫作業(yè)的麻煩且不傷害他的自尊心。

  這里非常重要的是自然懲罰之后的后續(xù)溝通。孩子承擔自己選擇的后果,自然是一種不舒適的體驗,那么這時候就需要家長的共情式溝通的技巧了。

  與孩子共情式溝通

  第三步,共情式溝通,簡而言之就是穿著孩子的鞋走孩子的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共情式溝通分為三步:

  第一:個人覺察與反思。家長是否習慣于運用一些評價式的語言,如果是,請停下來,點起紅燈,讓自己休整一下,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感受。

  第二:客觀描述孩子身上發(fā)生的事情。重點是不加個人經驗和猜測,看到什么就是什么,類似于美術上的白描。比如:孩子坐在電腦前面,你看到的事實就是孩子在電腦前面坐著。

  第三:承認孩子的主觀感受。當孩子的難受、委屈、痛苦、掙扎等情緒被看見了,他自然而然就會覺得好受一點,這時候大腦的執(zhí)行功能、認知功能就可以良好地啟動了。他們就可以生發(fā)出自己的力量來解決自己的問題,成為一個自我負責的孩子。

  最后,培養(yǎng)自我負責的孩子也要通過對自己負責來形成榜樣示范。家長不要過度關注孩子,每個人最終都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家長要經營好自己的人生,不斷學習充實自己。此外,養(yǎng)育孩子的路上,家長要學會接納,孩子凡事不必做得盡善盡美,只需勇敢做自己即可。

  本報綜合

責任編輯:李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