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A-

勤于學習堅持原則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1-04-25 13:02:09

  徐邁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考慮最多的是黨的事業(yè),而不是自己的進退榮辱,對黨有利的就多干,對黨沒有利的就不干。“要始終保持一股氣、一股勁,保持高昂的斗志和革命熱情,為黨積極工作、奮斗終身。”徐邁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每天堅持讀書學習下放期間仍未放松

  徐邁堅持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使自己的思想修養(yǎng)永遠跟上黨的要求和時代的步伐。據(jù)其家人回憶,徐邁一生幾乎沒有其他愛好,除了工作就是學習。在他閱讀的馬列和毛主席著作中,隨處可見紅色批注。他還養(yǎng)成了記筆記的好習慣,這個習慣來源于延安時期的中組部和陳云部長。黨內(nèi)最早對讀書筆記作出論述、提出要求的是陳云,他提出要把撰寫學習筆記作為學習制度的重要內(nèi)容。他在一篇文章中講到:“讀書要做筆記。這有兩個好處,一是讓你多讀幾次,一是逼著你聚精會神、認真思索,使你了解深刻些,而不像隨便看過去那樣模模糊糊。”

  1942年4月中旬,毛主席在中央學習組會議上作《關于整改“三風”》報告時,明確要求:“不管文化人也好,‘武化人’也好,男人也好,女人也好,新干部也好,老干部也好……都要寫筆記,一定要寫……走的再多也不行……單是走不寫筆記,經(jīng)驗就總結(jié)不出來。”從那時起,黨內(nèi)歷次學習活動對記筆記提出要求,就成了“標配”和“慣例”。

  徐邁一生最大的愛好就是學習。他每天都堅持讀書、練字,閱讀《人民日報》《經(jīng)濟日報》《求是》等報刊雜志,觀看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幾十年從不間斷。

  “文革”期間,徐邁被下放到吉林省和河南省的“五七”干校勞動。當時,他從北京出發(fā)到“五七”干校時,除了幾件生活用品外,還帶了很多書籍。他把這看作是為黨工作和學習的另一個戰(zhàn)場,白天勞動,夜晚讀書,從未放松過。有一段時間,他負責磨豬飼料,就在豬圈旁讀書學習。一名中央機關干部,到最基層從事十年勞動,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挫折,但徐邁不抱怨、不消沉,仍然對黨懷有深厚感情,一如既往地學習政治理論,不放棄思想修養(yǎng)改造和對理想信仰的追求。

  堅守紀律保守秘密家中不提工作之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徐邁隨中央各部委進京。到達北平后,各項事業(yè)百廢待興,在緊張繁重的工作面前,徐邁和同志們把辦公室當家,沒白沒黑地工作。直到現(xiàn)在,與他接觸過的不少人還心懷敬意地說:“他就是一個為工作而生的人,每天像擰滿了發(fā)條一樣,除了工作還是工作,不管多累多忙,沒聽到他半句抱怨和牢騷。”

  徐邁把遵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看成是生命的一部分,因為這些都關系到黨的利益。他從事檔案工作多年,幾十年如一日,對黨的秘密從不泄露分毫,既使在家中嘴巴就像縫起來一樣,一個字也不透露。1977年,胡耀邦擔任中組部部長時,曾邀請徐邁從“五七”干?;貋?擔任一線重要工作。67歲的徐邁自感難以再擔重任,便主動提出到二線工作,組織安排他擔任了中組部老干部局顧問。

  離休后的徐邁仍堅持在老干部局工作,家里人勸他該休息休息了,徐邁卻說:“我還有余熱可以發(fā)揮,這是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責任和義務。老干部是我們黨的寶貴財富,我作為一名離休人員去從事這項工作是最合適的。”那時徐邁已經(jīng)70多歲了,還拄著拐杖,堅持到各地參加有關會議和活動。

  嚴于律己不搞特殊公私分明不壞規(guī)矩

  徐邁做人做事的原則性強,而且公私分明。一位領導與徐邁的兒子徐鵬先交往多年,調(diào)到北京工作后,出于尊敬,讓家人給徐邁送去兩小瓶香油。80多歲的徐邁回家知道后,在重外孫女王曉云的攙扶下,轉(zhuǎn)乘兩次公交車,又把兩小瓶香油送還。

  1982年,徐邁的親戚王秀國去北京接徐邁的妹妹回山東,可火車票十分難買。那時徐邁在中組部老干部局工作,配有專車和司機。大家覺得徐邁年事已高,想讓司機幫忙買火車票,但徐邁堅決不肯,說:“公車和司機只能辦公事,買火車票是私事,我自己去買就行。”于是他自己拿著馬扎,坐著公交車,去車站排了五個小時的隊買火車票。

  兩瓶香油,無論在哪個年代,都不是什么昂貴的東西。收下,純屬個人感情,徐邁不收,不是無情無義,他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線,一生不收別人的東西,哪怕再小的東西也不能收。收了,就破了自己堅守了一輩子的底線。去買一張車票,也不是什么大事,讓司機去,對一名行動不便的老革命來說,也無可厚非,但徐邁一生堅持公私分明的規(guī)矩。買一張車票,事再小,也是私事,私事就不能用公車。用了,就壞了這個規(guī)矩,不用,他心里就坦然。

  自1940年進入中組部工作,1982年離休,42個春秋徐邁從未離開過中組部。與徐邁一同在延安工作過的許多老同事都走上了不同的領導崗位,但徐邁從未對組織提過任何要求。他覺得只要能為黨工作就行,革命工作沒有高低貴賤。離休后,徐邁的身體大不如前,但他還是拄著拐杖堅持到各地參加有關會議和活動,到工廠、學校、機關、企業(yè)去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忙進忙出不停歇。

  1998年,120名原延安馬列學院學員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延安馬列學院成立60周年紀念會,88歲的徐邁因病住院未能出席,在病榻上飽含深情地寫下了一首《春蠶之歌》:

  人逢盛世古來難,當今盛世在面前。盛世到來黨領導得好,人民擁護是根源。根深葉茂春常在,雨后春筍幸福天!

  常言說得好,春蠶到老絲不斷,蠟燭燃燒到晚年。不負夕陽無限好,追隨諸位同志作貢獻。多多努力,多多勤勉,學春蠶,多多吐絲獻國家——錦繡江山!

  徐邁很早就立下遺囑,去世后不能給國家添麻煩,妻子也不能要國家的遺屬補助。他去世后,按規(guī)定可安葬在北京八寶山公墓,但他生前特意囑咐去世后埋在北京西郊的“萬安公墓”,與母親埋在一起。這位從延安土窯洞走出的老共產(chǎn)黨員,堅守著“至死不給組織添麻煩”和“一輩子低著頭生活”的信念,走完了平凡而又不普通的一生。

責任編輯:李倩

數(shù)字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