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文化足跡丨安陽殷墟:持續(xù)揭示中華文明密碼
來源:新華社 發(fā)布時間:2023-06-17 14:35:31
新華社鄭州6月16日電題:安陽殷墟:持續(xù)揭示中華文明密碼
新華社記者唐衛(wèi)彬、桂娟、雙瑞、翟濯
“殷墟我向往已久,這次來是想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提供借鑒。”走進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大門,展板上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話,讓每一位前來參觀的游客印象深刻。
2022年10月28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南省安陽市,考察位于安陽市西北郊洹河南北兩岸的殷墟遺址。
距今3300多年的殷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為考古發(fā)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殷墟及所出土的甲骨文,使傳說中的商朝徹底得到證實,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往前推進了約1000年。
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時強調(diào),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
近一個世紀來,考古工作者櫛風沐雨,對殷墟持續(xù)發(fā)掘研究,它也成為我國考古發(fā)掘次數(shù)最多、持續(xù)時間最長、揭露面積最大的古代都城遺址。在新的征程上,這座實證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fā)展的關鍵遺址,仍將繼續(xù)揭示中華文明密碼、延續(xù)中華民族精神根脈。
殷墟作軸,揭示中華文明起源密碼
六月的中原大地驕陽似火,殷墟宮殿宗廟遺址里游人如織。
氣勢恢宏的宮殿群、規(guī)模龐大的王陵區(qū)、高度發(fā)達的青銅器、系統(tǒng)成熟的甲骨文、分工明確的手工業(yè)體系……古老殷墟的“商王寶藏”,令游客驚嘆于這份穿越了3000多年時光的厚重魅力。
1928年10月,考古學家董作賓在位于安陽市西北郊的小屯村揮出第一鏟,拉開了中國考古人科學發(fā)掘殷墟的序幕。在此之前,人們對商王朝的認知主要停留在《史記》中區(qū)區(qū)3000余字的記載。
“就考古學而言,目前沒有哪處遺址的重要性超過殷墟。”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說。因為殷墟,中國信史上推至商代。以殷墟為支點,建構起夏商考古學文化的時空體系,也為探究更早的文明提供了重要抓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xù)性”“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xù)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xiàn)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殷墟的發(fā)現(xiàn)和確定,是探索商文化、夏文化及上溯中華文明起源的原點和基石。”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表示,殷墟上承四方匯集文明之趨勢,下啟連續(xù)不斷、多元一體文明之格局,是中華文明進程中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時的足跡,人們在殷墟博物館、車馬坑展廳里感受3000多年前商人的鮮活日常,在“一片甲骨驚天下”的講解詞中領略中國已知最古老文字的神秘風采。
69歲的江蘇游客徐根發(fā)第一次到殷墟,他說:“小時候在課本上知道殷墟,一直想來看看,今天看到青銅器和甲骨文,我不僅感嘆古人高超的智慧,也為中華文明延綿不絕感到由衷驕傲和自豪。”
“最近,前來殷墟的研學團隊呈現(xiàn)井噴式增長,僅4月份研學人數(shù)就突破了2萬人次。”殷墟講解員劉珊珊近段時間格外忙碌,一天下來,她至少要解說10余場,每天行走超過2萬步。
“不少研學團隊的同學反映,通過實地參觀,真切感悟到了殷商文化的博大精深,觸摸到了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也進一步樹立起尊重文物、尊重歷史的觀念,充滿了民族自豪感。”劉珊珊說。
漢字為媒,維系中華民族形成和發(fā)展
殷墟博物館入口處,立著一方大石,上書紅色的甲骨文“福”字,不時有游客在此合影留念。今年春節(jié),以這個“福”字為原型設計的春聯(lián),在當?shù)爻闪藫屖重洝?/p>
“很多游客對甲骨文感興趣,知道是什么字了,還要問問為什么。”劉珊珊說,“福”字一邊是祭臺,一邊是雙手捧著酒壇,意思是祈福,直到今天我們?nèi)匀荒軌蚶斫猓@就是漢字的魅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殷墟考察時指出,“中國的漢文字非常了不起,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系”“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為我們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
刀筆留痕,甲骨呈奇。殷墟出土了極為豐富的文物,甲骨文無疑是分量最重的一類。“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作為中華民族最早使用的成熟文字,甲骨文雖然深埋地下數(shù)千年,卻一出土即可被部分識讀??此撇豢伤甲h,卻正是漢字的獨特之處。
資料整理、分期斷代、文字考釋、商史研究……撥開歷史的厚土,120多年來,一代代學者薪火相傳,持續(xù)解讀古老的中華文明密碼。
在安陽的地標性建筑——中國文字博物館內(nèi),可以直觀地看到漢字演變過程。依托數(shù)千件文物精華,這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系統(tǒng)詮釋了中國文字的構形特征和演化歷程,堪稱“一部讓世人領略中華文明的景觀式文字大典”。
“從漢字的演變中能看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我們能看懂青銅器上的金文、東晉的《蘭亭序》、唐代的《上陽臺帖》,仔細一想太神奇了。”暑期將至,剛從鄭州外國語學校畢業(yè)的田若水,迫不及待地拉著朋友到中國文字博物館參觀,在書法展廳及字謎墻等互動體驗區(qū)域,她們頻頻流連。
文字,是文明產(chǎn)生的重要標志,也是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
今天,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上,無論方言口音、生活習俗如何迥異,通過共同的文字,人們可以毫無障礙地溝通思想、交流情感,這看似平常的一幕,背后是漢字這塊積淀數(shù)千年的文化基石。
從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隸書、楷書,漢字歷經(jīng)3000多年演變而不改其形,人們得以突破時空的限制溝通思想。這種文化的演繹與傳承,承載著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成為具有強大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基因和中華兒女血脈相通的精神紐帶。
“這幾年到中國文字博物館參觀的群體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其中‘90后’‘00后’占多數(shù),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加認同、理解漢字,主動觸摸和學習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種改變,讓中國文字博物館宣傳教育部主任于笑瑩由衷欣喜。
今年“五一”期間,每天到訪中國文字博物館的觀眾都超過2萬人。展館外,將漢字文化的多維度表達方式融入景觀設計之中的漢字公園,更是市民熱衷的夜間游玩去處。
守正創(chuàng)新,賡續(xù)文脈譜華章
“考古工作要繼續(xù)重視和加強,繼續(xù)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要通過文物發(fā)掘、研究保護工作,更好地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殷墟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
不久前,“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在北京召開,通報了安陽洹北商城遺址重要考古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介紹,發(fā)掘過程中還發(fā)現(xiàn)一條殷墟時期大型祭祀溝,為理解殷墟聚落布局提供了線索。
除考古發(fā)掘工作外,何毓靈相當一部分精力用在講課上。“從幼兒園講到中學大學,從博物館講到黨政機關,現(xiàn)在我一個月至少講課五六場。”他明顯感覺,人們渴望了解殷墟、了解悠久中華文明的熱情高起來了。
展示主體更加豐富、內(nèi)容更加多樣、形式更加鮮活、覆蓋更加廣泛,古老的殷墟,正以更年輕的姿態(tài)走入公眾視野: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考古文旅小鎮(zhèn)等項目穩(wěn)步推進,運用AR、全息投影等高科技手段的殷墟數(shù)字化升級方興未艾,甲骨文表情包、殷墟青銅器數(shù)字藏品等文創(chuàng)不斷迭代……
與殷墟宮殿區(qū)一河之隔,占地面積262.5畝,建筑面積5.1萬平方米的殷墟博物館新館拔地而起,目前主體工程二次結構基本完工,遙看像一只巨鼎立在蒼穹之下。
“展出文物數(shù)量、展陳技術和水平都會有大幅度的飛躍。”殷墟世界文化遺產(chǎn)保護管理委員會副主任趙清榮介紹,新館建成后,將更全面地展示殷墟豐富文化內(nèi)涵,幫助觀眾更深刻地理解殷商文化對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貢獻。
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要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以守正創(chuàng)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xù)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中國文字博物館內(nèi),一堂別開生面的“甲骨學堂”吸引了眾多小朋友參與。學寫甲骨文十二生肖文字、DIY商朝元素書包、學跳《舞動的漢字》舞蹈,孩子們在游戲中感受漢字的美和智慧。
“‘火’起來更要‘活’起來。我們重視普及教育和展陳的互動性,特別設置了互動與影像廳,涵蓋十余種漢字游戲。”中國文字博物館黨委委員、副館長魏文萃介紹,近年來,中國文字博物館研發(fā)了160多項漢字主題教育項目,舉辦漢字教育活動近1500場,吸引了近45000個家庭參與活動。
“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做中國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還會偉大下去的。”
……
在安陽殷墟,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振奮人心,釋放出時代強音。
“作為文博工作者,我們要持續(xù)做好殷墟等重要遺址的主動性發(fā)掘與考古研究工作,解讀好文物承載的文化基因,讓國人更好地觸摸過往、感知歷史,為推動中華文明煥發(fā)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貢獻力量。”安陽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曉陽說。
責任編輯:封曉健